一个轮椅要越过多少坑,才能到达理想的无障碍社会
地铁里,无障碍电梯显示“维护中”。
任仁和潘美好愣住了。对于任仁来说,她可以绕一圈找另一个入口进地铁;然而,她身边的同伴潘美好坐着轮椅,却是被彻底困住了。
这个场景,清晰地呈现了残障人士所要面对的日常——某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关紧要的“小麻烦”,对于残障人士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。除了维护中的地铁,还有小区里时常停摆的电梯,道路上的坑,等等。“似乎我就被认定是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人,而我的同事是我的照护者。如果我自己坐轮椅进停车场,有些人就会诧异,这个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?”潘美好说。
甚至是某一次消防演习,物业安排大家从楼梯跑下去,却把需要乘坐轮椅的人留在楼上,似乎他们就理所当然应该被落下一样。
在城市的街头,很少能看到残障人士的身影,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群体很小。事实上,中国有接近9000万名残障人士,其中需要乘坐轮椅出行的肢体残障人士约占20%,他们多数因为基础设施方面的障碍,而被彻底困在家中。
所以,我们在公共场合很少能看到他们。
制定一条轮椅友好路线
为了帮助需要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走出家门,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的残障融合实验室决定做一个“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”(以下简称地图)。2024年初,项目团队开始在公众号上面向北京市民和商家征集“轮椅友好地点”。
项目组发现,大家对“无障碍”的理解非常的笼统,忽略了不同的身体残障需要的“无障碍”也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地铁的盲道就会把盲人导向无障碍车厢,但这些无障碍车厢针对的只是轮椅出行的人,没有座位,视障人士进了车厢却要面临没有地方坐的窘境。
需要坐轮椅出行的潘美好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循着点评软件上标注的“无障碍”地点而去,到达后却发现门口的坡道不标准,甚至有的干脆还有个门槛,轮椅根本就进不去。
所以,对于征集来的无障碍空间,项目团队首先得对其入口和室内的坡道、过道、轮椅席、无障碍卫生间、无障碍电梯等等细节进行一一确认。在2024年6月发布的地图1.0版本中,共有20个地点入选,它们包括餐馆、咖啡馆、酒吧、商超、公园、书店、美术馆、社区服务中心,甚至还有位于郊区可供轮椅使用者去露营、飞钓的友好营地。
作为残障融合实验室的工作人员,潘美好率先体验了一把团队的这个工作成果,组织了一次户外活动。“我一直很向往户外,但户外通常就意味着无障碍设施不友好,所以轮椅能做的户外活动很少。”潘美好说,“但我们组织伙伴们去了飞钓营地玩了一次,那天还有天津过来的伙伴,大家的飞钓体验都很愉快。”
确定“友好目的地”之后,项目团队接着就要想办法把城市里的这一个个点连接成线,而衔接这些点的,就是交通。
地图2.0版本中增加了新的CityRide线路。
“如果要去一个新的地方,我首先会想到地铁,就会去看最近的地铁口是哪里,它是否有直梯或者升降平台?如果只有升降平台,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多时间,等工作人员来协助我。”潘美好告诉《中国慈善家》,“如果换成打车方案,就要考虑到拆装轮椅,再让司机协助我上下车。这个时间就比普通的乘客花得更多。下车后,我还得考虑哪里是合适的落脚点。”
在地图1.0版本上,详细标注了每个友好地点附近的道路设施,写明周围是否有合适的网约车下客点或无障碍停车位,同时给出推荐的抵达方式,其中包括标注附近是否有配备直梯的地铁口、公交的路线选择等等细节。
地图的最后一页上,项目团队还贴心地附上了一份“北京市区一日CityRide路线推荐”。CityWalk火了那么久,坐轮椅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来一趟说走就走的CityRide了!
坐着轮椅去酒吧
地图的友好地点里,还包括了酒吧。
这个潮人聚集的地点,通常是轮椅人士可望不可及之处。北京的许多小酒吧开在胡同巷子里,对于轮椅人士天然不太友好。此外,如果没有形成对残障人士足够友好的氛围,强社交属性的酒吧很容易放大不安感,反而会凸显身体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之间的不平等。
平坦宽敞的酒吧,对轮椅伙伴很友好。
在酒吧里开展轮椅友好空间建设,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倡导过程。在一家名叫“Shifter”的酒吧里,原来店内的布置是错落有致的,但酒吧的老板在了解到这样的设计其实会把残障人士排除在外,这位性情中人一下子就掉下了眼泪。她毫不犹豫地邀请项目组帮忙,给店内增加一些可拆装的坡道等设施,并给酒吧的员工开展了无障碍方面的培训。潘美好探店时还意外发现,这家酒吧的吧台比一般的吧台矮一些,很适合轮椅人士“入座”。
在社会观念越来越进步的当下,也有的酒吧主动地发起无障碍行动。在2024年下半年打造的地图2.0版本中,连锁品牌跳海酒吧就主动参与了进来,在旗下的酒吧中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,在到达、进门、入座、点酒、如厕五个环节中,都明确标示出无障碍服务的具体细节。
这也是地图小组所希望达到的效果,通过这一场议题推动和倡导,店家乃至广大公众能够主动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求,每个人都能够自然地参与到空间的无障碍建设中来。
“平等的态度是最重要的。”跳海无障碍项目负责人Vien表示,“我们可能会多关注他们(残障人士)一些,会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。但具体要做什么,听从他们的需求就好了,不需要太刻意。”
2023年全国助残日那天,项目组曾联合地图上的一家酒吧,开了一场“聊天会友沙龙”。快散场时,突然有两位轮椅姑娘进来了。她们特地从外地赶来,只为参加这场轮椅人士友好的酒吧活动。
这也是她们人生当中第一次进酒吧。她们进来的那一刻,大家自发地给她们鼓起了掌。
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
理想中的无障碍社会应该是这样的:小区、地铁站的电梯需要维护的时候,工作人员会提前想到各个人群的需求,提前为轮椅人士们制定出行预案;网约车司机能很快明白残障人士的需求,将他们送到方便落脚的地方;停车场或商场门口的保安,不再为难坐轮椅的伙伴,而是帮他们挪开路障;在商店或饭店里,店员们能及时友好地响应残障人士,有效率地给予帮助……
在这样的理想场景中,残障人士更有意愿走出家门,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出行的便利和自由。
一名轮椅使用者无法通过设有路障的狭窄路段。
但目前现实和愿景之间还存在不少的障碍,比如城市已经定型的道路规划、老城区逼仄的胡同,等等。这是一张地图当下无法解决的问题,但它所带来的一点点变化,连同其他正在发生的各种为残障人士争取权益的努力,涓滴成河,正形成一种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。
在潘美好看来,自己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。她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镇,一岁时差点因为神经母细胞瘤把命给丢了,尽管幸存了下来,却因为脊髓遭到严重压迫,她丧失了运动功能。但她并不屈从命运的安排,决定独自一人来北京闯荡,在一家医疗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,面向和她一样的脊髓损伤患者做健康教育,并转化为产品销售额。
后来她发现,自己的经历竟然激励了许多病友们。“他们长期待在医院里,死气沉沉的,人生见不到希望。但见了我之后,发现这个人患有同样严重的病,竟然在上班。”
后来潘美好加入乐平基金会,在残障融合实验室工作,她更是觉得自己有能力为残障伙伴们多做一些事情,“哪怕只是把我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,就可能会有人改变对残障人士的看法,还可能鼓励到更多同样处境的人”。于是,潘美好做了很多视频,发旅行Plog(图片博客),看演唱会,甚至还去挑战爬玉龙雪山,她把这些都记录下来,分享给大家。
鲍心吟是潘美好的同事,在地图1.0版目的地整理完毕后,两位姑娘抽出一天时间,亲自把路线踩了一遍。也是在那天,鲍心吟深切感受到轮椅出行的种种为难之处,仅就公共交通路线,就有许多个细小但繁琐的“结”需要耐心解开。
2024年6月,残障融合实验室发起户外飞钓活动,让轮椅伙伴一起享受户外运动。
为了让更多公众能与残障人士共情,残障融合实验室在地图2.0版本中增加一个“城市无障碍环境业余感知指引”,用插画的形式,让读者能设身处地感受到残障人士的处境。比如,沿着最近的盲道闭眼走五秒;地铁出站时,尝试寻找标识,沿着无障碍通道上至地面;两个人尝试肩并肩,穿过许多办公园区都有的、弯弯曲曲缝隙极小的阻车桩——这是轮椅无法通行的地带。
册子前附上了这样一段话:
“这些体验里或许会有微小的不适感,但这些都是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之外真实存在的……它们是我们共同的城市生活的一部分。它们会打开一些细腻的感知边界,理解他人的同时,也帮我们看到自己。”
作者:龚怡洁
图片来源:IC、受访者提供
图片编辑:张旭
值班编辑:张旭